8299 群聯電子 – 2025Q1 法說會 - NAND 市況反轉、主控出貨翻倍,AI 與車用雙引擎成長可期
群聯 2025Q1 營收季增逾一成,毛利率回升至 31%。控制器出貨季增 93%,AI Edge 與車用 SSD 業務成為新成長引擎。持續推動 aiDAPTIV 技術平台轉型,惟控制器缺貨與企業 SSD 商轉風險需密切關注。
以下內容根據法說會內容進行整理與修訂,並以專業投資分析角度歸納重點,供投資人及相關人士參考,如有錯誤,請以公司公告為準。
結論
關稅與匯率目前對公司無實質影響,美國出貨維持 0 關稅,並未造成營運中斷。台幣升值對營收有約 3% 負面影響,但因 NAND 價格上漲已部分抵銷壓力。
- NAND 市場自 2024 年 2 月中回溫,公司提前布局低價庫存,毛利顯著改善。
- PCIe Gen5 SSD 已量產並供應全球 PC OEM,主控出貨季增 93%,控制器營收季增 77%。
- EPS 達 5.53 元,營收為 138 億元,毛利率 31%,均呈現 QoQ 成長。
- 對未來展望樂觀,預期 2025 年將持續受惠於 AI 應用落地、企業 SSD 擴大出貨、車用 SSD 滲透率提升等結構性成長動能。
2025Q1 群聯財報與營收分析
| 指標 | 1Q25 | QoQ | YoY |
|---|---|---|---|
| 合併營收(NTD 百萬) | 13,839 | +10.1% | -16.3% |
| 毛利(NTD 百萬) | 4,281 | +10.4% | -23.7% |
| 毛利率 | 30.9% | +0.1p | -3.0p |
| 稅後淨利(NTD 百萬) | 1,141 | -52.3% | -52.9% |
| EPS(NTD) | 5.53 | -52.5% | -54.0% |
- Q1 為連續第二季回升,營收與毛利逐月增長,主因為 Flash 市況轉佳,公司提前於 1 月與 NAND 原廠簽訂全年訂單,掌握價格低點。
- 毛利率改善主因為回轉存貨跌價損失(影響 +2.45%),另匯兌利益貢獻 EPS 約 +0.84 元。
- 4 月營收達 60 億元,月增率達 5%,主要受惠於價格與出貨量雙升。
- 營業費用大幅下降(-35.3% QoQ),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下降至 19%。
- 研發支出經 AI 優化後趨穩,長期維持技術領先(研發人力超過 3,400 人,占整體 75%)
- 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下降至 19%(2024 平均為 21%)
成長驅動因素:
- Flash 價格低點進貨效益浮現,加上市場需求自 2 月中回溫。
- 控制器產能吃緊,與台積電合作已確保 10 月前產能。
- 採用 AI 協助 RTL 設計,首階段已提升效率、降低人力支出。
群聯產品組合、模組與控制器業務
2025Q1 產品收入結構:
- 控制器(含內部使用): 27%
- Embedded ODM 模組:15%
- 車用、工業與企業級模組合計超過 30%
- 非消費性產品占比突破 70%,明顯高於 4Q24 的 66%
核心業務與產品
- 群聯核心為 NAND Flash 主控 IC(Controller)與儲存模組設計與銷售,涵蓋 PC、手機、車用、企業、工控等應用。
- 地區出貨主要集中於中國、東南亞(馬來西亞、越南)、印度,間接出貨至美國為主。
產品線重點:
- 控制器:PCIe Gen4、Gen5 市場領先,Q1 出貨季增 93%;Gen5 已量產並導入全球所有 Tier1 PC OEM。
- 模組事業全面升溫,Edge AI 專案進入出貨階段,行動、企業與車用模組同步增長。
- 車用 SSD:全球第一顆獲得 ISO 26262 認證之 SSD 控制器已量產出貨。
AI 邊緣運算、車用 SSD、企業級模組
- AI Edge:PCIe Gen4/Gen5 模組設計導入全球最大 GPU 客戶邊緣裝置,6 月起開始大量出貨。
- 行動市場:UFS 業務設計勝出三家原廠並取得七家中國品牌設計案,模組營收季增 69%。
- 企業 SSD:Q1 出貨 Gen4 模組至 15 種伺服器平台,Gen5 模組至 20 平台,下半年將再出貨至 AI Server。
- 模組與控制器雙線布局:取得絕大多數 Tier1、Tier2 OEM 訂單,市佔率提升。
- 高階儲存市場:推出 USB4 控制器並獲 NAND 原廠採用、MicroSD 對應高階攝影與遊戲主機。
群聯未來 AI 研發佈局
- AI Edge 自研技術 Adaptive:
- 已於印度、台灣、中國等教育與政府市場推廣,與中國醫藥大學、台灣大哥大合作發展在地 AI 訓練平台。
- 應用於 PC、邊緣 AI、醫療與農業場景,提升 inference 性能(TTFT 降低 14 倍,Token 長度延長 8 倍)。
- 全球拓展:在印度、馬來西亞成立 JV,皆已達損益兩平,MyStorage 預計 2028 年前 IPO。
- 研發節流:
- 已導入 RTL 設計流程,初步減少 10% 人力需求,並與 Cadence 展開聯合 POC。
- 持續採用 AI 降低工程開發人力負擔,同時推進 4/5 奈米先進製程控制器開發。(全球專利超過 2,000 件)
群聯 2025 展望與 NAND 價格預期
- 2025 前景:預期企業 SSD 市場於 Q3 起需求回升,車用與 AI Edge 將為新成長動能。
- Q2 營收預估預期優於 Q1,雖面對匯率與美中貿易不確定性,但因 AI 專案出貨與 NAND 市場趨穩,有望支撐營收成長。
- 全年觀察重點:
- NAND 市況仍具上漲空間,原廠延續控產。
- Edge AI 市場需求放量,企業與教育市場擴張可期。
- 車用市場成為穩定高毛利來源。
群聯法說會 Q&A 關鍵整理
- Q: 4 月營收 MoM +5%,是價格或出貨帶動?
- A: 價格與出貨量雙雙成長。
- Q: 5、6 月是否能延續成長?
- A: 具挑戰性,但會努力維持;Q2 整體仍優於 Q1。
- Q: 美國與中國營收占比?
- A: 直接出貨美國比例低,主要透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轉運;中國與越南為 PC 組裝大宗出貨地。
- Q: R&D 費用會維持低檔嗎?
- A: 將與去年持平,因先進製程(4/5nm)開發投入,預期略增但可控。
- Q: 對 NAND 市場下半年展望?
- A: 持續樂觀,AI 驅動邊緣儲存需求,原廠如有庫存壓力將再控產。
- Q: Adaptive 在中國教育市場銷售可能性?
- A: 已有 Tier1 OEM 全球推展,包含中國市場,具銷售機會。
投資觀點與風險提醒
一、從控制器供應商轉型為平台解決方案商的可行性與挑戰
群聯正在推動「模組 + 控制器 + 軟體(aiDAPTIV)」的整合平台戰略,試圖擺脫對 NAND 原廠與代工產能的依賴,並建立客戶黏著度。筆者認為,該策略的成功需具備以下三要素:
- 軟硬整合能力是否能快速標準化並規模化(目前應用仍以教育與特定 Edge AI 客戶為主,能否大規模商轉仍需市場驗證)
- Tier1 客戶是否會將 Adaptive 納入長期 Roadmap,而非短期選項
- 開發資源與現有企業級 SSD 主控產品線之間的資源分配是否平衡
若無法建立有效生態系,將導致資源投入回報不足、稀釋核心研發效率
二、控制器缺貨背後的風險
目前控制器需求強勁,公司雖已與台積電協調至 10 月無供應缺口,但此現象應被視為一種警訊而非利多:
- 高速成長若無法同步拉升測試、模組交付、技術支援與驗證資源,可能導致交期遞延或品質風險
- 與晶圓代工的供應議價權仍薄弱,當 HPC 或 AI 晶片需求再起時,公司可能再次面臨擠壓效應
此結構性限制將壓縮毛利率向上空間,對中期 EPS 預估構成不確定性
三、企業 SSD 年增五倍的成長目標存執行風險
企業 SSD 業務預期年增 5 倍,背後來自多項設計案進入量產期,尤其美國大型系統商的 AI Server 平台採用。不過還是有些面向需要考量:
- 全球大廠正轉向自行開發 SSD 控制器(如 Amazon 的 Nitro SSD、Meta 與 Micron 合作),群聯須持續向 Tier2、Tier3 系統整合商擴展
- QLC 解決方案雖能大幅降低儲存成本,但市場接受度與穩定性仍待觀察,尤其在企業級應用仍面臨寫入壽命疑慮
未來需持續追蹤的重要指標
| 時間區段 | 關鍵指標 | 說明 |
|---|---|---|
| 短期(1–2 季) | 控制器出貨動能是否延續、台幣兌美元匯率 | 1. 台幣升值壓力仍在(影響毛利) 2. 控制器供應瓶頸若未解將抑制營收 |
| 中期(3–6 個月) | Edge AI 模組實際出貨放量進度 | 預估 6 月出貨,但是否形成穩定營收貢獻仍待觀察 |
| 長期(1–2 年) | aiDAPTIV 技術是否進入商業化階段(非僅教育/POC) | 關係公司轉型為平台商的可行性 |
免責聲明
本文章內容並非投資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應自行判斷投資風險以上所有內容不保證內容正確性,為個人紀錄、學習及分享,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