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Apple (AAPL) 2025 Q2 財報會議 - 營收、EPS 雙超預期,關稅政策正加速供應鏈移轉

美股|Apple (AAPL) 2025 Q2 財報會議 - 營收、EPS 雙超預期,關稅政策正加速供應鏈移轉
Photo by Michał Kubalczyk / Unsplash

財報速覽

  • 蘋果公司公布 2025 財年第二季 (2025Q2) 財報,營收達 954 億美元,年增 5%,優於預期。每股盈餘 (EPS) 為 1.65 美元,年增 8%,創下三月季度新高。服務業務營收達 266 億美元,年增 12%,創歷史新高。
  • 公司宣布新增 1,000 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並將股利提高 4%。展望 2025 財年第三季 (2025Q3),預計營收將實現低至中個位數的年增長,但預估關稅將增加約 9 億美元的成本。
  • 公司強調了其在人工智慧 (Apple Intelligence) 領域的進展,試圖擺脫市場對於其 AI 發展的擔憂,但也指出部分個人化 Siri 功能的推出將延遲。
  • 供應鏈方面,為應對關稅影響,銷往美國的 iPhone 主要原產地預計將轉為印度,而 iPad、Mac、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則轉為越南。

財務亮點

  • 總營收: 954 億美元,年增 5% (受匯率影響約 2.5 個百分點)。
    • 服務營收: 266 億美元,年增 12% (受匯率影響超過 2 個百分點),儘管受匯率影響仍創歷史新高。
    • 產品營收: 687 億美元,年增 3%。
  • 公司毛利率: 47.1%,符合財測區間中部,季增 20 個基點。
    • 產品毛利率: 35.9%,季減 340 個基點 (主因為產品組合、匯率及季節性槓桿損失),年減 70 個基點 (主因為產品組合及匯率)。
    • 服務毛利率: 75.7%,季增 70 個基點 (主因為不同的產品組合,部分被匯率抵銷)。
  • 營運費用: 153 億美元,年增 6%。
  • 營運現金流: 240 億美元。
  • 淨利: 248 億美元。
  • 每股盈餘 (EPS): 1.65 美元,年增 8%,創三月季度紀錄。
  • 股東權益與資本回報計畫:
    • 股東回饋: 當季回饋 290 億美元 (含 38 億美元股利及 250 億美元股票回購)。
    • 股票回購與股利: 董事會授權新增 1,000 億美元股票回購;股利提高 4% 至每股 0.26 美元。

各業務表現

  • iPhone: 營收 468 億美元,年增 2%,由 iPhone 16 系列帶動。活躍安裝基數創歷史新高,升級用戶數年增雙位數。美國消費者滿意度 97% (by 451 Research)。
  • Mac: 營收 79 億美元,年增 7%,由新款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帶動。所有地區均年增長,活躍安裝基數創歷史新高。美國消費者滿意度 95%。
  • iPad: 營收 64 億美元,年增 15%,由搭載 M3 晶片的新款 iPad Air 帶動。活躍安裝基數創歷史新高,超過一半購買者為新用戶。美國消費者滿意度 97% (by 451 Research)。
  • 穿戴式裝置、家庭與配件 (Wearables, Home and Accessories): 營收 75 億美元,年減 5%。年對年比較基期較高 (去年同期有 Apple Vision Pro 及 Watch Ultra 2 上市)。Apple Watch 安裝基數創歷史新高,超過一半購買者為新用戶。美國消費者滿意度 95%。
  • 服務 (Services): 營收 266 億美元,年增 12%,創歷史新高。所有地區及已開發/新興市場均實現增長。交易帳戶和付費帳戶數創歷史新高,付費帳戶數年增雙位數。付費訂閱數超過 10 億,亦呈雙位數增長。Apple Pay 活躍用戶數創歷史新高,年增雙位數。

技術與創新

  • Apple Intelligence: 持續推出新功能 (如 Writing Tools, Genmoji, Image Playground, Visual Intelligence 等) 並擴展至更多語言 (法、德、義、西、日、韓、簡中等)。強調其內建基礎模型及透過私有雲端運算 (Private Cloud Compute) 保護用戶隱私。
  • Apple Silicon: iPhone 16e 搭載最新 A18 晶片及蘋果設計的 C1 數據機 (modem)。M4 MacBook Air 搭載 M4 晶片。新款 Mac Studio 搭載 M4 Max 及 M3 Ultra 晶片,能運行超過 6000 億參數的大型語言模型。
  • Siri: 更個人化的 Siri 功能需要更多時間開發以達到品質要求,推出將有所延遲
  • Vision Pro: 推出 Metallica 沉浸式影片體驗。visionOS 2.4 解鎖首批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並推出 Spatial Gallery app。
  • 永續發展: 自 2015 年以來碳排放量減少 60%。與供應商合作導入 17.8 GW 再生能源。目標 2030 年實現供應鏈與產品生命週期的碳中和。
  • 美國投資: 未來四年投資 5000 億美元,擴展多州團隊與設施,並在德州建立新的先進伺服器製造工廠。預計 2025 年從美國 12 州採購超過 190 億顆晶片。

市場展望

  • 2025Q3 財務預測:
    • 總營收:預計年增低至中個位數
    • 毛利率:預計介於 45.5% 至 46.5% 之間 (已包含預估 9 億美元的關稅成本影響)。
    • 營運費用:預計介於 153 億至 155 億美元之間。
    • 其他收入與費用 (OI&E):預計約 -3 億美元 (不含少數股權投資市價調整影響)。
    • 稅率:預計約 16%。
  • 關稅影響:
    • 2025Q2 影響有限,因供應鏈與庫存優化。
    • 2025Q3 預估影響: 假設現行稅率、政策不變且無新增關稅,預估將增加 9 億美元成本。此預估包含一些有利於 Q3 的特殊因素 (如提前備貨),不應作為未來季度預測基礎。
    • 供應鏈調整: 預計 2025Q3 銷往美國的大部分 iPhone 原產地為印度;幾乎所有 iPad, Mac, Apple Watch, AirPods 原產地為越南。最後,中國仍是美國以外市場的主要原產地。
  • 中國市場: 2025Q2 營收年減 2% (匯率調整後約持平),較上季 (-11%) 明顯改善。通路庫存在季末與季初相當。政府補貼政策可能有正面影響。iPhone 是改善主因,Mac/iPad/Watch 持續吸引新用戶。

風險與挑戰

  • 關稅與貿易政策: 關稅是主要不確定因素。目前預估 Q3 成本增加 9 億美元,但未來政策 (包含 Section 232 調查) 不明朗,可能對成本和供應鏈造成進一步影響。
  • 供應鏈韌性: 公司持續分散供應來源 (如印度、越南、美國本土) 以降低單一地點風險,但供應鏈複雜性本身即帶有營運管理上的風險,同一時間又需考量各國當前陰晴不定的貿易政策。
  • 市場競爭: 各產品線均面臨激烈競爭,特別是 iPhone 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其受到華為及其他高階安卓持續蠶食外加近期的關稅帶來的民族情緒,值得關注。
  • 監管與法律風險: 面臨多項反壟斷調查與訴訟 (如 Epic Games 案、與 Google 的 DOJ 案、歐洲 DMA 法規等),結果可能影響服務業務的商業模式與獲利能力。
  • 創新的效率: 部分新功能 (如個人化 Siri) 的延遲顯示了複雜技術開發的挑戰。

問答環節 (Q&A)

  • 關稅與供應鏈:
    • Q: 預計印度生產 iPhone 供應美國的比例?目標是 100% 嗎?未來趨勢?
    • A (Tim Cook): 預計 2025Q3 銷往美國的大部分 iPhone 來自印度,iPad/Mac/Watch/AirPods 來自越南。目前關稅主要來自針對中國原產地的 20% IEEPA 關稅及部分產品的 125% 額外關稅。半導體相關產品目前未受 4 月宣布的全球互惠關稅影響 (因 Section 232 調查)。預估 Q3 關稅增加 9 億美元成本是基於現狀,不預測未來生產比例。
    • Q: 9 億美元的關稅影響似乎不高,Q3 後是否會大幅增加?
    • A (Tim Cook): Q3 的預估包含一些特殊有利因素 (如提前備貨)。因關稅政策及 Section 232 調查的不確定性,無法預測 Q3 之後的影響。
  • 通路庫存與需求:
    • Q: Q2 是否有為應對關稅而提前鋪貨至通路?消費者是否提前購買?
    • A (Tim Cook): Q2 未見明顯需求提前拉動跡象。通路庫存單位數在季初和季末相似。但確實有提前生產備貨 (反映在製造採購承諾中)。
  • 中國市場表現:
    • Q: 中國市場年減 2% 的原因?未來趨勢?
    • A (Tim Cook): 年減 2%,排除匯率影響後約持平,較上季 (-11%) 明顯改善。通路庫存穩定。政府補貼可能有正面影響 (部分高價 iPhone 不適用)。iPhone 是改善主因。Mac/iPad/Watch 持續吸引新用戶。iPhone/iPad 在城市地區銷量領先。
  • 產品毛利率:
    • Q: Q2 產品毛利率下降的原因?
    • A (Kevan Parekh): 季減主因為產品組合、季節性槓桿損失、匯率,部分被成本節省抵銷。年減主因為不同的產品組合和匯率。
  • 服務業務展望 (Amit Daryanani, Evercore):
    • Q: Q3 服務業務是否能維持雙位數增長?
    • A (Kevan Parekh): 考量多重不確定因素,本次不提供業務類別的具體展望。預計 Q3 整體匯率逆風將較 Q2 減緩,但對營收仍是輕微負面影響。
  • AI 策略與硬體:
    • Q: 目前智慧手機硬體規格是否足以應對未來的邊緣 AI (Edge AI) 推論需求?
    • A (Tim Cook): iPhone 16 已搭載 LLM,採混合模式 (裝置端、私有雲端、ChatGPT 整合)。對未來藍圖感到興奮。
    • Q: 蘋果自研基礎模型的重要性?資料中心策略?
    • A (Tim Cook): 自研模型很重要,但也會與夥伴合作。資料中心採混合策略 (自有+第三方),會持續投資。
  • Apple Intelligence 與 Siri 延遲:
    • Q: Apple Intelligence 是否持續帶動 iPhone 銷售?Siri 延遲是否影響升級意願?
    • A (Tim Cook): Q2 在已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 的市場,iPhone 16 系列年對年表現確實較強。許多新語言是 Q3 (四月) 才推出。個人化 Siri 延遲是為了確保品質,需要更多時間,但其他多項 AI 功能已如期推出。
    • Q: Siri 延遲的原因?組織因素?軟體架構?研發投入?
    • A (Tim Cook & Kevan Parekh): 主要原因是需要更多時間打磨以符合品質標準,並非研發投入不足。公司持續大量投資於研發。
  • 法律風險:
    • Q: 如何看待 Epic 案、Google 反壟斷案等對服務業務的潛在影響?是否有應對措施?
    • A (Tim Cook): 強烈不同意 Epic 案昨日的裁決,將上訴。Google 案仍在進行中。承認相關風險,結果尚不明朗。
  • C1 數據機:
    • Q: iPhone 16e 搭載自研 C1 數據機,未來的數據機策略?
    • A (Tim Cook): 對於首款自研數據機的出貨感到興奮,有助於改善電池續航等用戶體驗。這是一個旅程的開始。
  • 歐洲 DMA 影響:
    • Q: 歐洲 DMA 法規生效後,對開發者行為 (如使用替代應用商店) 的觀察?
    • A (Tim Cook): DMA 已生效一年多,相關影響已包含在財報數字及公司展望中。目前觀察到一些影響,未來可能還有更多,但不預測未來。
  • 美國消費者狀況:
    • Q: 對美國消費者狀況的觀察?對關稅的反應?
    • A (Tim Cook): 公司整體 Q2 業績加速增長 (年增 5%),美洲地區表現可見。不預測未來幾個月的狀況,但對 Q2 業績滿意。

結論

蘋果在 2025Q2 展現了穩健的財務表現,營收和 EPS 超出預期,服務業務持續強勁增長。公司亦保持增加股票回購和股利來回饋股東。然而受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影響,雖然預期營收將持續增長,但全球化的供應鏈受關稅海嘯衝擊成為顯著的成本壓力與營運不確定性。Tim Cook 在會議中表示正透過積極調整供應鏈 (增加印度、越南比重) 和提前備貨來應對短期內的變動。此外,宣布未來四年在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來加強美國製造亦試圖拉攏川普政府。

而另外一邊 AI 領域的發展上,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進是重點,但部分功能的延遲也顯示了技術上的挑戰。對於市場上的 AI Hype 情緒而言,我認為 Apple 擁有全球最強大的硬體通路,如何有效將 AI 結合進整個蘋果生態系,創造只有蘋果有的獨一無二體驗會是消費者與投資人盼望的重點。

最後關於 Epic 案的簡短看法是短期內的衝擊會來自頂尖科技公司如 Spotify、Youtube,他們有辦法自行建構金流系統並處理複雜的國際匯兑問題,但中小企業或是個人開發者仍然暫時無法離開蘋果的一站式服務。

整體而言,蘋果此次財報展現了其營運韌性,但未來幾季需密切關注關稅政策變化、宏觀經濟環境及監管發展對其業務的影響,若目前的關稅豁免反轉或貿易戰持續升級,製造成本上升導致轉嫁至消費者的終端售價提高所造成的需求疲軟會是當前最大的下行風險,投資者需密切關注關稅談判、美中貿易局勢變化與 Apple 產線遷移速度來判斷 Apple 未來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的走向。

免責聲明

本文章內容並非投資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應自行判斷投資風險以上所有內容不保證內容正確性,為個人紀錄、學習及分享,僅供參考